FunDiveClub

Latest News

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2015年從海龜鼻腔「拉」出的塑膠廢棄物呢?
自從那時開始,許多人逐漸意識到生活中我們所製造的,那些不可被大自然吸收利用且一次性的「廢物」,也更加重視海洋生物誤食海洋廢棄物的嚴重性。來過放呆的朋友也一定知道,我們從去年開始不主動提供塑膠吸管及免洗餐具,這個小行動就是希望能從身邊的朋友開始影響起。
 
小於5 mm的塑膠碎片,稱之為 #塑膠微粒 (或稱 #微塑膠 ),它們多半與我們的日常用品息息相關。可能來自天生,為了特地的目的被生產出來,像是洗面乳裡的塑料柔珠;亦可能是後天生成,被丟棄的塑膠垃圾經過長時間陽光照射、風化、脆化而分解形成,或是石油提煉生產的布料、人造纖維分解形成。
 
大魚吃小魚、小魚吃蝦米是我們常聽到的食性關係。塑膠微粒體積微小,常被浮游生物誤以為是食物,當海洋生物將它吃下肚時,這些塑膠微粒就因此進入食物鏈。在「恆春半島海域中魚類攝入塑膠廢棄物之情形」研究計畫[註1]結果顯示,海廢的攝入率高達 94.87%,大小皆為5 mm以下的塑膠微粒,平均每尾5.62±5.07個,最大的鬼頭刀魚,腸道裡甚至有高達32個塑膠海廢。來自不同地點(半島西部、南部和東部)和棲息地(珊瑚礁和大洋洄游性)的魚隻,攝入的數量沒有顯著差異,這表示塑膠微粒在我們熟悉的恆春海域是無所不在的。同時,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你,就可能在享用海鮮美食時,將塑膠微粒吃下肚。
 
這些微小的東西是我們看不見也不會注意到的,不僅魚兒吃「塑」,它也隨著我們的食物、大自然的空氣和水,在我們體內中累積。或許現在研究結果沒有明確顯示,這些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,但我們仍不可以輕忽它們對環境,尤其是對誤食塑膠的海洋生物本體帶來的影響。各國也因而推行許多限塑政策,台灣也已面臨這個挑戰。
 
自2002年的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,過去19年了,然後呢?是不是還在用一次性塑膠杯、塑膠吸管喝飲料,是不是還是拿塑膠袋在菜市場買菜,路上及海邊是不是依然橫行著寶特瓶?我們是否由自主性做起,更有效於等待遙遠2030年的政府規範呢?
 
[註1] Plastic debris ingestion of fish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Hengchun Peninsula (2019, Chen).
-
✏️這次的小專欄希望大家喜歡,歡迎分享讓更多朋友加入海洋的行列~
放呆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undiveclubtw
放呆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fundiveclub_tw/